而一百八十年之后,文学家卡内蒂引法国大革命以来民众抛弃宗教教义的过程来写照历史变迁,然后说:这使我们更容易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生物学状态,其中没有了人们谆谆教诲的超越性理论和目标。
首先,孟子曾经明确要求将人欲之私从恻隐之心中驱逐出去,强调不应该出于个体性的私利考虑而对他人产生爱怜同情,即所谓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而杨朱则把为我与利己联系在一起,墨子也总是把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在一起,因而流露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其实,倘若考虑到孟子自己也曾经把仁政王道与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联系在一起,甚至还明确主张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我们也很难说他就是把仁义道德与实用功利截然割裂了开来。至于孟子通过强调有父有君的团体性存在,而把孔子之道与杨墨之道严格区分开来,同样也能表明:儒家思潮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既不是人的个体性、也不是人的社会性,而是以本根至上的血亲情理精神为基础的团体性。不过,下面我们却会看到:由于孔子和孟子把本根至上的血亲情理视为儒家思潮的基本精神,他们肯定的这种个体性和社会性,最终又不得不依附并从属于血亲团体性。很明显,杨朱强调为我,甚至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实际上就是认为只有人的个体性存在才是本根至上的唯一原则,因此人们为了个体性的为我可以否定社会性的利天下。当然,在人的存在中,除了这种父母子女(血缘)的团体性因素外,还包含着其他建立在特殊性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团体性因素,诸如丈夫妻子(姻缘)、朋友熟人(友缘)、同乡邻人(地缘)、领导下属(治缘)、同事同行(业缘)、师生同窗(学缘)等种种团体性的因素。
荀子的这些看法为后世儒家思潮在三纲五常中进一步把君为臣纲置于父为子纲之上、强调君臣宗法关系高于父子血亲关系奠定了基础。然而,孟子为了强调血亲情理在伦理生活中的本根至上地位,却把人之大伦仅仅归结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他说:果如此说(指否认有本体说——引者),宇宙竟无真源,万有丝纷直若空华幻现,人生无根蒂,飘若陌上尘,是乃以滞迹之迷情障真宗之妙谛,稍有智者未知其可也。
熊十力说:吾人识得自家生命即是宇宙本体,故不得内吾身而外宇宙。二、摄所归能,得入实智故。……元在人而名为仁,即是本心。实则谈到圆满的全体,本来是绝待的,是超时空的,哪有时处可说?)[33]。
[38]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95页。[51]那么,何谓乾元呢?乾元是《易传》中的概念,它是指创生性的真几。
[50]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47页。即,不可将妄执之心视为本体之心,因为本体之心指超越的本心。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也为了凸显本体之绝待,熊十力将本心名为乾元。因此,熊十力进一步,故有其第二义之阐释。
[55]在此意义下,乾即是元,故曰乾元。[67]就上述二义来看,第一义是对乾元本体之直接界定。[29]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第538页。[56]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523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是指示他们把本体当做外界独存的东西来推度,是极大的错误。具体来讲,他通过对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的辨析,不仅遣除了物和境的实在性,而且也否定了识的实在性。
即,境与识不可分,故不存在离识独存的境。离暗之谓明,无惑之谓觉。
[37]另一方面,本体是生化不息的,或者说,本体就是恒转。二是从总体上认定宇宙万物即境为真实存在,此为总计有。他说:《易》以乾元为万物之本体,坤元仍是乾元,非坤别有元也。他说:由二义故,不得不说识名唯。他说:大乘不许有实极微,诘难外小,恒以有无方分相逼。第二义在于即用识体,即由大用流行中识得本体。
他说:神质二性,是为实体内含相反之两端。[66]不仅如此,历来儒者皆将乾、坤分别为二,从而亦将乾元、坤元分别为二。
[60]可见,所谓复杂性,其实质在于内在的矛盾性。基于这样两个特征,在熊十力,将本体名为本心只是权说,而将本体名为乾元乃为至论。
三、元者,乾之所由成。此依质碍层而创进,即由其组织特殊而形成为有生活机能之各个体,故名生机体层。
[54]其三,元者,乾之所由成。熊十力说:这个心,是真实的智,而不是虚妄的心,此不容混。总之,无论是物,还是境,它们都因识别而现起,即待心而呈现。在此,自动的力是指真心在官能上的发用。
内外离隔,两不相到,两不相亲,既无交感之方,焉有为因之义?……僻执外界与彼计执——粗色境者,根柢无殊,妄习起故。在熊十力看来,上述几种缘都是指意识之间的相互凭借。
[31]他还说:许多哲学家承认宇宙万象是客观存在,但不肯承认有实体,甚至厌闻本体论。哲学家常把本体和现象或形上和形下,弄成两界对立的样子,就因为不能除遣成象的宇宙之故。
[23]在熊十力看来,除了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外,极微计也是人们以宇宙万物为实在的原因。[46]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18页。
他说:《新论》谈本体,则于空寂而识生化之神,于虚静而见刚健之德,此其融二氏于《大易》,而抉造化之藏,立斯人之极也。[⑨]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51页。如果把万物看作是心外独存的境,便有万物和自己对待,而不得与绝对精神为一。在熊十力看来,谈一元实体者,总以为实体之性质是单独一性,无复杂性[58],实际上,本体备万理、含万德、肇万化,它本身具有复杂性。
圆成实性指依他起诸法的体性具有圆满、成就、实性三义。就乾来讲,宇宙万有不是从空无中幻化而来,它必有根源为其生化依据。
其形之始也,盖乾道变化,自然而有形耳。熊十力的唯识则破除了主客对立的格局,是进入到心的本体性展开的。
说它不变,是因为本体清静、无滞碍。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